??? 發改委數據表明,6月份第三周豬糧比價為5.99∶1,已連續7周低于6∶1。
??? 6∶1,這個比數關系著整個鏈條上人們的利益、甚至生存問題。這是一個很長的鏈條——養豬的、生產飼料的、運輸的、加工的、吃肉的。您說這個鏈條上得牽著多少人?!
??? 養殖戶近半虧損
???
6∶1是咋回事呢?一般說來,當1斤生豬價格低于6斤玉米價格時,養豬就要虧本了。一年多來,豬價一路下跌,據農業部的監測,全國生豬養殖戶平均虧損面從1月份的5.8%擴大至5月份的45.8%。6月份第一周全國仔豬價格僅為15.02元/公斤,同比下降57.5%。
??? 盡管當前生豬市場整體低位運行、虧損面擴大,但生豬產業也出現一些積極變化。
??? 首先,標準化規模養殖比重明顯提升。據行業統計,2008年末年出欄50頭以上養殖場戶生豬出欄比重為56%,比2007年提高7.6個百分點,高于往年4—5個百分點的增長幅度。
??? 其次,屠宰加工企業加快發展。盡管當前生豬養殖出現虧損,但幾乎沒有出現育肥豬賣難現象。這是因為近年來涌現出一批設備先進的大型生豬屠宰加工企業。
??? 農業部畜牧局巡視員陳偉生說,總的看,當前生豬價格處于正常周期性調節的下行通道,但沒有出現非正常淘汰母豬的現象。據農業部監測,8、9月份正值生豬大量出欄,供大于求的格局仍會持續。
??? 哪只手推動了豬價下滑?
??? 2006年5月到2008年4月,養豬戶們等來了23個月的“黃金期”。市場作用下,豬價一路上漲,其間,部分生豬主產省又發生疫情,影響了生豬恢復發展,豬價急劇上漲,活豬價格突破歷史最高價。
??? 而2008年4月,豬價又從高峰走向谷底,原因何在?
???
一是豬多了。生產快速增長,產能相對過剩。生豬價格從高峰回落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趨勢。在2007—2008年生豬價高利好的趨動和扶持政策的拉動下,生產迅猛發展,各地相繼涌現了一大批生豬規模養殖場戶,母豬補欄量迅速擴大,生豬出欄持續增長。據農業部對20個生豬主產省1800個規模場和1800個散養戶的跟蹤監測,2007年7月—2009年5月,規模養殖場戶生豬和能繁母豬月度存欄連續23個月同比增長,平均分別增長11.9%和17.5%;出欄21個月同比增長,平均增長16.1%。
??? 二是胃口小了。受金融危機影響,豬肉消費需求下降。由于沿海地區部分中小企業倒閉停產,外來務工人員減少,傳統產區與銷區的活豬價格差價明顯縮小,目前廣東與廣西生豬價差從1元/公斤減少至0.5—0.7元/公斤。
??? 在生豬生產繼續增長、產能相對過剩的情況下,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導致豬肉消費需求下滑,供需出現反差加劇了生豬價格的進一步下跌。
??? “預案調控”尊重市場、保護生產者
??? 總的看,近兩年扶持生豬生產發展政策的出臺,比如,生豬良種補貼、標準化規模養殖、調出大縣獎勵和能繁母豬保險政策,建立了生豬生產穩定發展的長效機制,有效保障了城鄉居民的豬肉供給。
??? 但是,2007年扶持生豬生產發展的政策,如果在2006年生豬價格大幅下跌、養殖持續虧損的情況下出臺,更有利于防止價格大幅波動。因此,在當前豬價低迷、養殖信心受沖擊的特殊時期,國家應進一步鞏固和強化政策扶持的力度。
??? 2009年1月,經國務院批準,發改委會同農業部等五部門聯合發布了《防止生豬價格過度下跌的調控預案(暫行)》。以《預案》形式對農業領域實施宏觀調控,在我國尚屬首例。
???
陳偉生認為,《預案》出臺,扶持調控將更加科學,一是推動宏觀調控政策的規范化、常態化;二是反映出政府維護生產者利益的政策取向;三是體現了市場調節和政府調控的有機結合。預案將調控主要目標定為豬糧比價不低于5.5∶1。調控目標略低于6∶1的盈虧平衡點,為市場自行調控提供了一定的空間。每一級響應機制啟動前預警指標的低位都有一定的持續期,也避免了響應機制的頻頻啟動。
??? 全國豬糧比價已連續5周低于6∶1,目前《預案》三級響應機制已經啟動,商務部等有關部門啟動了中央凍肉儲備政策,這將在短期內減少生豬和豬肉市場的供應,對于保護養殖戶利益,穩定養殖信心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。近期活豬和豬肉價格出現小幅回升的跡象。
??? 養豬業怎樣走出市場行情輪回
??? 生豬市場行情三年一個輪回,好像總躲不過大起大落的軌道。
??? 為了穩定生豬生產發展,目前,全國已有21個省區市結合本地實際,發布了防止生豬價格過度下跌的調控預案。養豬戶們又增添了一分底氣。
???
然而,養豬業要健步前行,關鍵在于發展方式的轉變。實踐表明,規?;戎卦礁?,良種繁育體系越健全,市場波動的幅度就越小。目前,我國生豬生產規?;潭热匀惠^低,小規模、分散飼養戶大量存在,一旦市場價格發生波動,散養戶一哄而上、一哄而下的現象較為普遍,給生產帶來諸多不確定因素。這是生豬生產發生波動的重要原因。
??? 因此,今后一個時期,養豬業要加快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,健全生豬良種繁育體系,發揮科技支撐作用,不斷夯實產業發展基礎。與此同時,加強市場宏觀調控,加大適用技術推廣普及力度,強化高致病性豬藍耳病、豬瘟、口蹄疫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,促進生豬產業持續平穩發展。
?????
???? 信息來源:人民日報